#1
|
||||
|
||||
![]()
網路創業風潮方興未艾,許多新人類把網路開店視為穩賺不賠的生意,根據調查今年卻只有34.61%的業者獲利,12.59%達成全年損益平衡,21.33%曾有單月損益平衡、全年尚未獲利,高達31.47%的店家仍虧本。
許多新人類不想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將網路虛擬商店視為低成本、高獲利的創業模式,是正確的嗎?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經理劉毓民說,我國B2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逐年攀升,但其中也有不少問題。 調查顯示,電子商店業者認為經營困難度高於實體商店的比率,雖低於去年的65%,卻也有51.16%過半數的比率;業者經營上最大的問題分別是「網站知名度不易拓展」,占24.94%,「網址不易被消費者知道」占13.98%。相對應於網路購物者有30.1%只「光顧」最常去的兩家店、甚至有17.1%只「專注」一家電子商店,可見業者拓展知名度的困難。 劉毓民分析,知名度不高是網路開業的難題,但是卻有21.5%的業者「完全沒有行銷及宣傳費用」;有編行銷預算的業者,76.9%採用網路作為宣傳平台及手段,使用傳統媒介只有19.2%。另外,關於希望政府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有21.9%的業者期望政府「訂定網路安全、交易機制等相關法令」,15.5%盼「提供相關法令之諮詢」。 電子商店業者最關心的網路安全問題,正是網路購物者卻步的主因。劉毓民說,網路使用者有28%擔心「交易安全性」,不敢上網購物;即便是網路購物者,尚有18.1%關心「個人資料保密」及18%關心「交易的安全可靠性」。雖說安全是個問題,對於仍喜愛網路購物的網友來說,「價格便宜(占45%)」與「方便(占30.8%)」是主要的吸引力。 在價格便宜與便利的雙重優點下,網路購物者選擇付款方式以「線上信用卡刷卡(占31.8%)」及「銀行匯款或轉帳(占24.3%)」為大宗。劉毓民說,「到便利商店付款」的比率居第三位,有22.6%,與只有3.5%的電子商店業者選擇便利商店作為出貨方式,出現「業者與消費者」間的矛盾,建議業者重視此點。 這項針對網路電子商店業者與消費者所做的分析,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電子商務研究所發表,以問卷調查方式發出670份問卷,回收335份,有效回收率50%;受訪電子商店為經濟部商業司公布的「資訊透明化信賴電子商店公布欄成員」。 原文出處 http://www.ettoday.com/2005/11/23/320-1873247.htm
__________________
|
#2
|
||||
|
||||
![]()
以現有的購物模式下,
前幾名的購物網站 大概已經吃下6~7成以上的市場 剩下的3~4成 除非商品很有特色,且不易被模仿, 或者創新銷售模式 否則大概很難生存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
|
#3
|
||||
|
||||
![]()
小弟實在看不懂這份報告的價值在哪裡!
完成了這份報告,對國內電子商務有什麼幫助?在有限的範圍內,做了一些的問卷,再根據結果的數字去套用已知的現象。 以統計的結果驗證定性的結果,廢話!當然是對的,那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
:: VNICSTUDIO 電子商務教學系統 :: 24h.Name 免費 DDNS 服務 :: SSL 數位憑證服務中心 :: 進銷存 | 會計軟體 | 電子商務 |
#4
|
||||
|
||||
![]() 引用:
![]() 明年還有喔,ricado大大應該也去搞些公家的經費來調查報告一下。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小錢啦。 那時麥肯錫搞個六年國建的報告,資料是給了一大堆,但內容看了只能說是毫無新意,但一口氣就拿了七千萬的費用,因為人家名氣大,當時的政府也要拿這個名氣大的公司來背書當宣傳,七千萬只是小菜一碟而已。人家的錢就是這樣賺的,所以一些常上媒體的公司主要就是要拉抬自己身價,事主和自己都能因而獲利。 |
#5
|
||||
|
||||
![]() 引用:
![]() 關於網路政策,其實小弟早就草擬了一份,只能等待全民的覺醒,再提出來公開討論。 在政策推動方面,決對不要相信政治人物,再清高的人,也會有些包袱,舉例來說,前兩年,有兩位形象非常清新的立委,出來猛打某軟體陣營,然而卻沒有引起共鳴,為什麼呢?因為訴求的內容很奇怪!業界的人都知道,兩位背後的金主是另外一個陣營的人。 與其找特定的政治人物,倒不如形成輿論或是社會事件,到時候就會有很多的政治人物過來,而不是你去找他們。
__________________
:: VNICSTUDIO 電子商務教學系統 :: 24h.Name 免費 DDNS 服務 :: SSL 數位憑證服務中心 :: 進銷存 | 會計軟體 | 電子商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