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購入的 [ 圕.org ] -
引用:
圕,“图书馆”三字的合并写法。曾经为多音节汉字,读音为“tú shū guǎn”,也就是“图书馆”。这个汉字的意思也正是图书馆。 网络工具书《汉典》将“圕”解释为:圕tuānㄊㄨㄢˉ“图书馆”三字的缩写。注音标为“tuān”,拼音输入法也能用tuan打出该字。这个读音是“图书馆”三字的合音。
|
我間接得知 有不少網民有 線上閱讀(小說) 的習慣;
如果有能力 我恨想做個 線上圖書館
“圕”字怎麼念?什麼意思?誰造的?
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引用:
“圕”字現在很少人認識,但是之前卻是風靡一時。此字讀音獨特,雖然是一個字,但是要讀三個音,即“圖書館”。它的意思也就是“圖書館”。
關於“圕”字,有兩種流行的看法,一是認為“圕”字是“極生僻”的字,因此不是近人新造;又有說這個字只是圖書館協會的標誌,而非漢字。但是,《文匯讀書週報》曾經刊文道出原委,原來“圕”就是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發明的。
民國十三年,杜定友先生以“圖書館”三字筆畫繁多書寫不便,乃創“圕”代之,讀音仍依“tushuguan”。民國十五年七月,杜定友赴日旅行,曾與日本同仁語及此字,大受彼邦人士讚許。其時日本圖書館界正欲創辦一份圖書館雜誌,刊名即決定採用“圕”。杜定友收到《圕》雜誌第一期後,對該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結論是:該刊40頁,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則須用1308字。
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一次年會在南京金陵大學召開,會議一共收到提案一百七十余件,包括杜定友提出的“採用‘圕’新字案”,此議案在翌日的行政組決議通過。中華圖書館協會七月三十日致函各圖書館,就“採訪與流通”等諸事項發佈指示,其中要求各地圖書館廣泛使用“圕”字,稱:“又‘圕’字為圖書館三字之縮寫于圖書館界同人事務上至為經濟便利已經大會議決通過亦望廣為應用。”而且該公文已將“圖書館”三字由“圕”代替。不過,國內最早使用此字的報刊,當為上海的《申報》。《申報》于當年二月二日報道中華圖協第一次年會消息時,文中已夾雜使用“圕”字。從此,“圕”在文化學術界開始流行。
杜定友生於1898年,卒于1967年(又是文革)。在中國圖書館學界與劉國均先生有“南杜北劉”之稱。他生在上海,少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民國七年于南洋大學附中畢業前夕,正逢南洋大學新建圖書館,校長唐文治派他到菲律賓大學學習圖書館學專業。因此,杜定友成為上海留學海外攻讀圖書館學的第一人。民國十年杜定友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上海、廣州兩地從事圖書館事業長達五十年,歷任廣東省立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圖書館主任、南洋大學圖書館主任、中山大學圖書館主任、上海市立圖書館籌備處副主任、廣東省文獻館主任等職。
作為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一生當然不止是造了這麼一個字。他在中國圖書館事業上屢有創新與貢獻,他編的圖書分類法,在民國時期與王雲五、劉國鈞二人所編的分類法並行於世,為圖書館界最流行的三部分類法之一。他還發明過《漢字形位排檢法》(1932年),並提出了“字根”的學說,比照分析幾千個漢字,抽出五百多個字根。遺憾的是,當人們在電腦時代用字根(又叫部件、字元)方法攻克了漢字資訊處理難題的時候,很多電腦類的書籍都將這一貢獻“封”給了電腦資訊處理的研究者,而已無人再重提杜定友了。(文/ 上書房行走)
|
引用:
杜定友是中國近現代卓越的圖書館學家、圖書館事業活動家。是中國近代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在圖書館學基本理論、圖書分類學、圖書目錄學、漢字排檢法、圖書館管理、圖書館建築、地方文獻等方面皆有突出的理論建樹。本書系統而詳細地評述了杜定友的圖書館學思想及其在各方面的貢獻,對讀者了解杜定友的生平及近現代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很有幫助。
|